网上邻居 [增刊] - 寻路美国 III

III - 教堂山 里士满 洛克维尔 


很快和亚特兰大 (Atlanta) 作别,此时已经地处美国的东南角,再往纽约走则是把方向转向东北的 I-85,并快速掠过南卡罗来纳州 (South Carolina /SC),沿着 I-485 绕过夏洛特 (Charlotte, NC) 外围,最后抵达北卡罗来纳州 (North Carolina /NC) 的 达勒姆 (Durham, NC) 停留一晚。不知道开 I-485 公路有没有类似吃 Chick-fil-A 的玄学效果(吃 Chick-fil-A 在美国留学移民圈子里有着提升 H-1B 中签率的迷信),那 I-485 高速就更是和绿卡申请的最后一步提交 I-485 表格有着一样的姓名了。


这个简称为“北卡”的地方留给老中的印象更为积极。其中,Durham 是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所在地,这里有着一流口碑的体育馆,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一旁的富人区 教堂山 (Chapel Hill, NC) ,也是知名“村校” ——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UNC-Chapel Hill) 所在地——村校在这里绝对是一种褒义词 —— 一种远离闹市以后被恰到好处的森林与湖泊包围的世外桃源,干净整洁,没有街头流浪汉 (homeless)。但当下这个时代,即便是教堂山的主街区 E Franklin Street,也依然有人活动在地平线一米以下。


我总觉得美国的村校无比适合那些在国内一线城市长大的小孩,经历了十几年的都市喧嚣、和打工牛马一同挤地铁后的上放学时光,终于有朝一日能够来到村校,建立一个邻里社群,度过三四年难忘的本科时光。而反过来,对于并未有过类似成长经历的小孩来说,生活的激情更可能来源于持续地探索,和各类大都市与人的碰撞,进驻村校则意味着生活广度的降维打击。


周末恰逢 UNC 和 Duke 都在举办毕业典礼,天空下着纷纷细雨,作为 UNC 地标的 Old Well 前却仍然少不了留子拍毕业照的身影。5 年前这会自己方录取鸽大的 Master 项目,开始添加三俩未来同学的微信。其中一位在 UNC 就读的同学在朋友圈放出自己精致的毕业照,同样有在 Old Well 前的合影,给当时的自己留下不止一点震撼,天蓝色的毕业服 (Regalia) 和白色连衣裙,把同期国内 985 大学本科毕业照甩出了十万八千里。



Duke University


Duke 的校园正执封路,成群结队从礼堂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和家长们把核心区域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挂着 AZ 车牌的 MINI Cooper 和各种家长的车堵在一块,不知道指挥交通的学校职员会如何白眼这无中生有的西部年轻人。



American Civil War Museum, Richmond, VA


再向北驾驶不久便抵达弗吉尼亚州 (Virginia) 的首府 —— 里士满 (Richmond, VA),颇有美国特色的交通规划让 I-95 直插市中心,趁着今天无需赶路时间充裕,选择来到地图上标记了好久、位于市中心的美国内战纪念博物馆。


如果说东北部的各大都市群,特别是费城 (Philadelphia, PA),更多记载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那往南的华盛顿特区 (Washington D.C.),还有弗吉尼亚,则更加围绕美国的内战展开 —— 其中,里士满作为历史上的国家 美利坚邦联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1861 - 1865) 的首府,有着历史上的第二座白宫,但也经历了邦联军队战败撤离时的意外火烧全城 —— 里士满是一座在废墟上重建的城市。


很喜欢这样一种视角,在历史上某个时间点的社会氛围和思潮下去评价人的行为与思想,而不是基于当下的时代背景:一种十分贝叶斯学派的统计思维。我很想去理解,在一两百年前的奴隶制时代,当时的人们是如何 justify 蓄奴的合理性,以及南方军队的士兵是如何带着一种保护自己的土地这样的信念而选择加入一场充满“正义”的战争。


即便回到当下的美国,黑人与白人的生活圈层仍然存在可见的隔离。在美国种族间联姻的统计数据里,黑人和白人的交集也最为极端。奴隶制带给非裔美国人的影响远非一百多年的历史能够抹平,但也并未以可见的速度进一步融合。




从里士满出发沿着 I-95 继续北上,在华盛顿特区旁的马里兰州洛克维尔 (Rockville, MD) 进驻朋友 @wxm 的公寓,原来洛克维尔竟是整个 DMV 区域 (Washington D.C., Maryland, Virginia) 的中餐聚集地。再休整两天后便启程奔赴大纽约都市群的新泽西城 (Jersey City, NJ) ,一路快速掠过一年前被货轮撞塌了交通要道大桥的巴尔的摩 (Baltimore, MD),不收取消费税的小州特拉华 (Delaware),最后进入新泽西,至此完成搬家旅途。



Seneca Creek State Park, Gaithersburg, MD


最后一天的天气奇差无比,进入新泽西后就是一路倾盆大雨,车辆轮胎卷起的水雾几乎蒙蔽了视线,正前方的特斯拉甚至打开双闪 (hazard lights),但这并不妨碍车流仍然以 50 mph 的速度前进。



还未钻进新泽西的雨中时,突然又有一种激动和感叹 [网上邻居 II - 坎昆 波士顿]。


我并未刻意将这趟搬家旅程安排的稍有艰辛和漫长,以反衬出抵达终点时喜悦。事实上,横跨美国的想法最早源自于约莫一年前,在一次和同事例行的午餐中,我提到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波士顿 (Boston, MA) 的工作后,以此为借口完成一次横跨美国的公路旅行。而那会的路线选择是开最近的路线,也就意味着会停留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St. Louis, MO) 之类的小哥谭。


而这次在约莫 3 月选定好搬家的地址——纽约后,突然又萌生横跨美国的想法。而且不必通过赶路的方式完成紧凑的驾驶任务,而是可以走走停停,体验一回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于是选择了从南部绕路,再沿着东南沿海州北上。


在开启这样的公路旅行前,除了受到真正的 nomad 同事的影响,我更像是被一些新朋友启发,还有《人生设计课》——关于到底要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时,有了一些更加大胆与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少了些按部就班的生活。


这常常让我想起一位我很喜欢的一位 up 主 Links Photograph,如果论个人资产,也许湾区随便拿一个工作几年的大厂码农都可以超过他的水平,更不用说那些在各类对冲基金做到 PM 的大佬。但要论人生的精彩程度,无论如何,Links 的生活对我来说远远更有意思。


回到 JSQ,见到熟悉的富哥留子们,有一种回到学生时代的亲切感受。公寓里停放一辆国区留子的 Aston Martin Vantage,JSQ 楼底下和黑哥一起抽大麻的中国男生,收二手家具时看到家里放有琳琅满目的酒的酒柜,同样是毕业季的纽约,稚嫩的留子们在爸妈的照顾下一同清点家具,结束自己阶段性的学业。


而从学生向打工人过渡,便能在牛马身上看到一种不一样的自信 —— 且不论牛马们是否真的拥有了自信,但这种自信终归是成功地鼓励了大家去勇敢探索自己的生活。


在给 AZ 老朋友回的明信片上写到:AZ 的生活很好,邻里社群很快乐,但横跨美国沿途的风景很精彩,下一个阶段的人生会充满更多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坚定地选择 move on。



来时的路



敬请期待下期

假装我们在纽约 I - City Life 2.0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网上邻居 II - 坎昆 波士顿

网上邻居 [增刊] - 失去时间感知的2024 & 完全平方年2025

网上邻居III - 宇宙探索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