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开始的纽约生活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我发现,如今的我面对两件事情仍然手足无措,一件是面对社会关系的撕裂,我对如何处理好接下来的关系一无所知;另一件则是与压力共舞——在长期压力与焦虑之下依然保持有条不紊的生活节奏。我总是想起18年时无压力地在田径场上驰骋,19年为了备考标化考试,一年不咋跑步增肥10kg——因为焦虑。在过去几个月找工的焦虑里,我同样是不知道该如何调整好正常的生活节奏,而只能寄希望于焦虑赶紧消失,尽管@圆的安慰是人的各个阶段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焦虑,也还好有@Moya总是在身边操纵核动力鼓风机打气——

有面试,那就是:

  • 太好了又有机会了耶!


无面试,那就是:

  • 太好了正好休息一下!


Central Park,最喜欢驻足的点


忘了什么时候听说关于留学生活study hard, play hard节奏的传闻,上个学期我只实现了前半部分,考完最后一个final就开始dp(来自@Yunshu的前卫词,depressed)+躺着,在疫情的风暴眼下躺了一个假期,望着朋友圈/ins的旅行照片轰炸,和朋友一同感叹道:精力真好啊,我累趴后只想宅起来。spring break时,我却也入乡随俗地开始study hard, play hard。假期前的一周,我备考了两个midterm,抓紧时间写了DL课final project的proposal——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被印度大佬队友@Sai扛着读paper开会开天辟地NLP。假期在前往Fairbanks的航班上开始做Stripe的DS assignment,在Anchorage又熬夜完成了两个assignments,成功实现白天玩耍、晚上学习、车上睡觉三连。而spring break后是接连的三个due——解(bao)决(da)了(tui)DL课程的competition,补了Finance课程的两个hw,同时积极面试Stripe和Lyft,再积极地挂掉。中途再抽空和学弟@Yukai跑到Governors Island参加一次NYCRUN的长跑活动。


Canal St, Downtown


我也不理解何至于此,但也许这的确就是留学生活里很常见的事情。若是没有这些活动填充生活,也不过是多浪费了一些效率低的时间在学习上,伴随着焦虑。与其在焦虑中低效彳亍,无心读书无心看电影无心锻炼,不如把生活装点的丰富与充实起来,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以及,我在尝试这是否是一种对抗焦虑的方法——主动先把时间交还给休憩,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来。


当然,我仍然在找工这个玄学的过程里游泳。对上岸的人来说,纽约的阴雨都变得美丽,远方的加州还伴随着幸福生活朝自己招手;而对没有上岸的人来说,早春的樱花都多了一抹黯淡。


Central Park, 当然其实并不黯淡啦


尽管早就听闻在美国DS找工作之路的不易,所以会有大量DS转SDE的学生出现。可我简明的逻辑一直是,我宁愿选择一条我更加喜欢的路——统计、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而不是一条更加轻松的路,何况product sense和LeetCode对我来说并不轻松。我允许前者更为艰难,却不允许我把后者只是当作一种手段。面对潜在的重重困难,我所有的成长历程都在告诉我:那就去面对它、克服它、直到战胜它,而不是回避它。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我成长的过程。哪怕DS很卷,卷不过那无非就是去的公司小一点,pay低一点。只是,找工的困难程度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我的弱势也一个接一个暴露出来。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也花费了很多时间思考与重构,可我仍旧无法摆脱受到这样一种十分常见的线性思维的影响——上岸意味着某种成功,(更卷的:大包裹/大厂意味着某种巨大的成功)中国留学生大抵抵御不了这种成功的诱惑,而上不了岸则意味着失败——当下如此,往后则是H1B的抽签,再往后也许还有其它跳槽、大包裹,甚至是,绿卡——这样一种界限分明的二元论评价指标,像极了Little Miss Sunshine电影里我特别讨厌的那个浮夸的父亲嘴边挂的——特别是对这些所谓名校陆本来美读硕并希求留下(俗称“润”)的人而言,当他们不得不回国校招、面对国内不景气的找工市场时,会受到各方面的质疑:留学花销到底值不值?明明可以在国内继续名校读研读博何至于另辟蹊径又铩羽而归?虽然问的欠缺逻辑,但有口难辩。哪怕是美本美硕,可能同样会面对这般焦虑:花了这么大代价来美求学如果留不下来会不会很【吃亏】?


96th St, 很喜欢这张的构图,但是iPhone镜头有限,照不出河对岸的阳光


这个思维在我身上的独特表现是:我并不把留学的成本当做某种家庭的馈赠,而更像是我与我的投资人达成的共识——和我高中所处的环境里的思维仍然一脉相承——我拿到这笔风投,并能有所产出——也就是所有人“润”的目标:梦想着在美国朝九晚五氛围舒畅地工作,住大house,有时间有自由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用担心所有国内劳动市场遇到的糟心事——995、职场PUA、离谱的房价、社会时钟、焦虑的西二旗、没有工会。而如果我没有产出,那就是失败。中国人一贯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思维在这里被放到最大,压得这个年纪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更加喘不过气来。因此,我不可以失败。于是,驱使我前进的力量是恐惧与害怕。只是与之抗衡的个人力量依旧十分渺小。


写下这些,竟然有些恍惚,吃惊于这行云流水般的输出,却并不忍把这些删去——因为这些就是当下实实在在占据我脑子的感受,或许一个月后,或许毕业之时再回过头来看这些焦虑会发现不值一提,或许它们只是在特殊时期信息匮乏下诞生的无意义的焦虑,但眼前,它们终归是附着在自己身上无法逃避。


Central Park


当然,重要的还有不要因为尚未拿到实习offer而否定自己的价值。我总是时不时看到LinkedIn上各类鼓舞,也看到随处可见hiring下面的几百条interested评论。让我知道,这条路上我并不是只身一人。值得高兴的是,我发现我的英语沟通能力在逐步提升,和越来越多的印度同学组队做project,强迫自己更多地用英语讨论。在一场一场面试中,逐渐不再害怕烙印的大舌头口音,慢慢适应native speaker的滔滔不绝。回想起去年最初的两场面试,Facebook是回答毫无条理,collobrative filtering和content based是我彼时尚未掌握的active words;Lazard更是都不知道怎么解释清楚Precision和Recall。当我逐渐习惯阅读英文新闻,英文论坛,越来越多地通过YouTube学习面试技巧,这样一种成长过程令人心安。而在我掌握这些能力前,哪怕是给我工作,怕是老板整天都想着怎么炒了我这个结巴吧。


Pigeon under pigeon's house


融入美国的过程还有,知道了谁是Miyazaki,《千与千寻》的英文名原来是Spirited Away——当掌握的英语语料仅限于生活,工作与学术时,那么在英语社会,我大概是和没有文化只懂专业的中国文化盲一般——涉及我过去所享受一切的生活元素:摄影、电影、导演、政治、历史、旅行、地理、运动,都有其等待开拓的英语语料场景,而我也享受在这条路上。去朋友的公寓若干次后总算厘清了那群doormen各自给生人打招呼的方式;再次见到邻居家的大白狗也会主动去问候(牵着她的主人or doorman);虽然我还是理解不了餐厅里的服务员都在叽里呱啦推荐啥菜品,不过我逐渐自信地装作听懂了然后开始挑着自己的喜好。


请继续加油。


96th St



我最近在看…

冲田修一导演的《横道世之介》(A Story of Yonosuke, by Shuichi Okita)。名列的是日本爱情片榜,但我想给其标一个特殊的tag——一个人的爱情——世之介就像是一个自带光环与爱的人。影片开始于他的大学生活,这个从海边小镇来到东京的大学新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主动认识新同学,积极地模仿,悸动着陷入爱情。而作为观影者的我们在导演温和的叙事手法里,却也不必揣度他这般行事的结果。影片里还有一句很喜欢的堪称经典的台词,来自世之介的朋友——现在想来,光是认识横道这个人就觉得是赚到了。大家有没有认识就觉得是赚到的人呢?


滨口龙介导演的《驾驶我的车》(Drive My Car, by Ryusuke Hamaguchi)。方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此前也夺得戛纳提名。滨口龙介可谓是日本导演界的新星,我很喜欢他突出的个人风格——缓慢的节奏,低密度的画面里蕴藏着高密度的情绪——对这部影片而言,或许男性比女性更加有代入感的地方,就是体会家福从头到尾的情绪变化,和他面对妻子、面对高槻时的一种克制。毕竟,哪个虎扑直男不喜欢看NTR的故事呢?(不是




敬请期待下期   从柒开始的纽约生活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网上邻居 II - 坎昆 波士顿

网上邻居III - 宇宙探索指挥部

网上邻居IV - 凤凰城,亚利桑那与大峡谷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