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上海一周年


去年今日我离开了上海,告别这座居住近五年的城市。


这座城市承载了我的太多,甚至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我的大多数朋友,我的本科求学历程。我数着,有几个在这工作,润起来很容易;同济里有读PhD的,好日子还长着;有几个读master的,在同济的时候也不多;还有几个在读本科,毕业也要润。然而下次来到这不知是猴年马月,也不知道那会留在这里的人还剩多少。还有户蹭了五年饭的亲戚,眼看着那个小朋友从坐在婴儿餐桌上需要喂食,到成为活力爆棚的小学生。想起长辈的话:年纪大了只有看到这小朋友的光速成长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2021-05-16 虹桥T2


离开上海那天早上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10点虹桥到首都的机票。顺丰上门取件最早只能9点,来不及——于是匆匆把最后一套被子塞进又贵又难用的自助快递柜,不记得“娘口三三”抱枕是提前寄走了,还是最后一天进了垃圾站。把租房合同和钥匙留在桌上,拍了张照片,拖着俩行李箱上了滴滴。从淞虹路到虹桥机场T2约5km车程,路上雨越下越大,高架桥上几乎没有视野,一度担心飞机延误。在机场习惯推着免费的手推车(美帝你坏事做尽!)到麦当劳吃早饭。等到登机前,天空却骤然放晴,而且下过暴雨的天空视野极佳,于是能在T2登机口看到上海中心和环球金融中心。心情大好,发了仪式感的朋友圈,告别这里的记忆,充满期待地迎接北京的打工生活。


上海令我怀念的东西太多,囊括全球各地的美食,中国大疆南北的菜品更是琳琅满目,从来不愁消费的场所、不愁找不到有情调的酒吧,静安徐汇总是有值得逛的上海特色的街道;上海大概是中国外国人最多样化的城市,东亚欧美最为常见。上海是设计之都,无数博物馆都是消遣的好地方。还有太多地标性的或是留下过记忆的建筑地点。


2021-03-26 Bar lotus


21年,我一度认为北京对于疫情的封锁过于严苛。8月那会,距离我步行5公里不到、2站地铁的龙跃苑社区因为一个小区出了疫情,封掉7/8个邻里小区(分别是21天和14天)。这让我十分躁动,每天祈祷千万别波及我住的地方。也更加迫切地期望快点开学,快点润掉。而那时上海的流调总是能跑赢病毒的传播,所以从不担心会受到影响。1月前后一波又起,市中心黄浦封掉一个小区,而我依旧上班时在南京东路地铁站换乘,周末在黄浦吃饭,在WeWork学习。这是出于我对这座城市的信任——我心中上海一向有着更先进的管理体系。


当然,这些所有美好的记忆都在两个月内被搅乱。


我很难说我对上海的情绪是何种程度的共情,也许还夹杂着某种奇怪的护崽心态——自己的“所有物”被糟蹋了。但是过去两个月从上海传来的新闻,让我无数次心痛不已。面对上海,我大概成为了罗翔老师所说的爱【抽象的人】之人,尽管我也心系一些【具体的人】,但有那么段时间,面对每天早上醒来500+的同济湖北群消息,我控制不住地想去获取这类信息,想填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这样一个无底洞般的问题。他们的经历唤起了疫情纪元开启时我在湖北被封锁在家的记忆——而我的结论就是,我永远也不想再被这般封锁在家里——只有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自由是一个如此本能的需求。


再到后来,当每天早上同济湖北群的消息变成1000+时,我决定不管了,还是自己的生活更为重要,我不能给自己徒增烦恼。


当然最近尽管疫情逐渐好转,但人早就麻了,刷新下限的操作早已不足为奇。


2020-08-22 江湾体育场


我看到江湾体育场被改造成方舱医院。那是曾经我常去锻炼的地方。体育场内部的跑道是750m一圈,场外的约莫1km。每当晚风徐徐,东边的广场总是能长出各种广场舞大妈,还有滑板青年在此battle,吹萨克斯的老头在西侧广场上引来一片听众。那会我从国年路的住所跑去江湾体育场锻炼,途经复旦大学的各个校区,感受些许残留的学生气。但如今,我只看到那种白色板房的恐怖进驻了我的记忆。


住淞虹路时,那套房子厨房被改造成了卧室,客厅也被隔断成卧室,几个打工人就共享着走廊和洗手间。那会我想着反正只剩3个月不到,找个公司附近的房子凑合凑合,指不定什么时候找到新工作就要跑路。可若是那会不是21年,而是22年。我大概就要成为朋友口中“来上海实习结果被关起来吃了一个月泡面”的人罢。


前年暑假刚搬出学校住时,有次使用菜鸟上门取件服务,在豆瓣上有感而发写了条带hashtag的动态,感叹快递员的辛苦,称上海的繁荣是建立在许多默默无闻的外来人口身上的,这不是发达。结果不料出圈了,评论区吵做一团,有的豆友高调宣布快递员挣得可多了,有的豆友怒斥博主的优越感溢于言表,当然也有部分理中客,或是赞美博主能够共情底层人民。但是,让前年的我想不到的是,原来抗疫可以让文明倒退如此迅速,2年前的“不是发达”和现在比起来竟是多么文明的一种状态。曾经我心中最繁荣的上海,在这套大的体系下原形毕露,依旧笨拙不堪,对抗文明的操作层出不穷,所有那些写在历史书上的糟粕都重新出现,历史总是在一遍一遍重演。而今天,也必将再次写在未来的历史书上。


最近最让我震撼的一个故事是:


当年骑在自行车上的青年骄傲地说出:

  • why? because it's my duty!


如今是拒绝被带走隔离的年轻人面对“连坐三代”的威胁回击:

  • 谢谢,这是我们最后一代


让人回想起了谭嗣同那句振聋发聩的话。


我曾想着,以后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做作地纪念一下上海。但是过去一年上海变化太快,如果餐饮业的不景气让许多上海特色的餐厅倒闭,让在这里生活的外国人归海,如果我的朋友们都从这里润出去,不再留在这座城市,如果大环境的改变让这座城市不再文明与繁荣。那我又在纪念什么?




敬请期待也不知道脑子在想啥的下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网上邻居 II - 坎昆 波士顿

网上邻居III - 宇宙探索指挥部

网上邻居 [增刊] - 失去时间感知的2024 & 完全平方年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