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德昌逝世十五周年
依旧是对日期不敏感的我,可能是在朋友圈得知杨德昌导演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日,又翻来此前人物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读读。
打开豆瓣也能看到参与“杨德昌逝世十五年祭”活动的入口,还有“杨德昌十级影迷统一考试”的互动,嘴里刚吐槽豆瓣运营又在整什么烂活——莫非全是什么电影细节问答,然后拿到高分的文青就可以拿出来装×显示自己有多么了解杨德昌的电影——结果还是忍不住点进去凑了个热闹。果不其然,于是伪影迷的我胡乱答出了11/30的正确率,也就比盲选的期望7.5/30高了一点。
但是,我的确很喜欢他导演的电影,通常说的在他25年导演生涯主要的7部半里彼时已看了5部,对他个性鲜明的拍摄风格与叙事主题记忆深刻。例如他钟爱的固定机位或者简单的运镜方式(缓慢地平移、简单地旋转),还有相似的主题。听闻他的离世周年祭,想增添自己的一点参与感,于是提前安排了他的《恐怖分子》(The Terrorist, 1986),又重温了他的经典之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1),提笔写了这篇推送,以示纪念。
《恐怖分子》剧照(图源网络)
杨德昌(Edward Yang)生于1947年中華民€國上海市,出道于中国台湾,最著名的7部电影分布在1983-2000年。我是在2020年上半年,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跟着一位朋友蹭了台湾电影赏析的选修课,方开始接触台湾导演与他们镜头下的台湾内部生活状况。记忆犹存的电影包括史诗级历史/战争片——魏德胜导演的《赛德克·巴莱(上)/(下)》(Seediq Bale, by Te-sheng Wei, 2011),改编讲述了1895年《马关条约》后,日本(大日本帝国,1868-1947)统治台湾时期与台湾原住民赛德克人的残酷斗争,评价为真实世界的阿凡达(Avatar)。更多的则是囫囵吞枣看的云里雾里,例如侯孝贤的《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 by Hsiao-hsien Hou, 1989),蔡明亮的《爱情万岁》(Vive L’Amour, by Ming-liang Tsai, 1994)。彼时尚不具备理解它们的能力。当然还包括我看的杨德昌的第一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部长达4小时的电影,涉及各种少年、帮派,那会头脑有些不够用,很多名称、细节、暗线、人物性格的变化都分辨不清,只依稀记得结局大为震撼,但今天已然忘得干净,不记得剧情是如何重重铺垫,最后以这个“大为震撼”的结局结束。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图源网络)
后来则是依次看了杨德昌的《一一》(Yi yi: A One and a Two, 2000),《麻将》(Mahjong, 1996),《独立时代》(A Confucian Confusion, 1994),《海滩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 1983),《恐怖分子》。还剩下一部《青梅竹马》(Taipei Story, 1985)。杨德昌的电影取材常常会围绕台湾平民生活里的一些问题琐事,记录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冲突,配合在大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台湾)下的互动,用镜头组合剖析了人物的心理细节,留给观众解不开的难题:还原了人们生活里真实的一面。另一方面,人物的选择似乎以青、中年人为主,所以我常常感受到一种因年龄尚未到达而无法完全理解的遗憾,于是想着以后阅历增长了重温。当然,这种总结性的话豆瓣讲的比我好得多: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杨德昌以其冷峻严肃的描摹,犀利悲悯的批判,被称为现代社会的手术刀。他的作品关注社会转型对个体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与抑制,叙述现代都会中疏离隔绝又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西文化的交融和自省意识,使他的哲学思维和社会观察凸显出特殊的锋利。
想专门聊聊几部电影的观感。(以下内容不涉及影响观影体验的剧透)
今日重刷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因为已经看了不少影评分析,对剧情走向与人物性格把控会精准得多。于是也能觉察到人物性格的逐步转变,对于最后结局的理解也不再是“大为震撼”,而是情理之中。这部电影改编自1959年国民%党统治台湾后的第一起青少年杀人事件。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可以从电影里窥见彼时台湾人的生活现状——麻木没有热情的平民,面对街头刀枪打杀不足为奇。街上行驶的坦克、田地里的练兵习以为常——那个时候的国民%党仍计划着反攻大陆。坐冰块仍然是逼供用的酷刑,中華民%國国歌响起时需要肃静,房子里挂了孙先生的画像,屋顶里可能留着日属台湾时期的刀具,校园里外到处成立帮会团体,掌握一点公权力的成年人都享受着一点官威带来的快感。学生希求通过帮派获得一些勇气与自我承认,模仿着猫王唱歌、西部牛仔开枪。主角小四生活在一个总共有五个孩子的普通家庭,故事开始于小四开始上中学夜校,随着各种情节推进,电影展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守规矩的好学生变为一个充满社会气的人,以及如何迎来这样一个“杀人”结局。这并非他的本意,而是与剧情里涉及的众多兄弟朋友、女孩、家庭人物、各种帮派息息相关——而这里每个人都有其充满个性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值得分析的价值,需要追踪它所有相关的性格塑造。
《海滩上的一天》剧照(图源网络)
另外几部有一些相似之处的《一一》、《恐怖分子》,都讲述了一些中年人日常生活里的一个故事片段,当然还有《独立时代》、《海滩的一天》,更贴近青年人一些。这类电影同样是展示了他们十分复杂的生活现状,之所以我只会用“复杂”来形容,是因为它们已经超出了我这个年纪所能处理的事物,超出了我脑海里的热情、理想、道德感与希望。在我有限的经历里,我无法从脑海中勾勒一个场景,在这里我需要理好年迈的父母面对疾病或者生离死别的琐事,我需要去照料好我的孩子遇到的各种麻烦,我需要有长期把握财产的能力,我需要在一些朋友与重要的利益之间做出抉择,或者我需要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朋友,我需要对出轨/夫妻关系平淡甚至破碎这类事情进行一个全盘的重新考虑,我需要真正去学会平衡什么是家庭什么是事业。所有的这一切,是目前的我仅仅纸上谈兵解决不了的。当然,眼下甚至是这样一个更属于年轻人的问题我都还没有能力解决好——获得稳定的爱情。所以有评价杨德昌的电影不适合年轻人看——因为让他们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容易失去希望。
《一一》剧照(图源网络)
杨德昌的电影里,固定机位与缓慢平滑的运镜让观众能够静下来细细琢磨电影里情绪的流动。他的电影同样是打开了一个窗口,让观众近距离观察到20世纪后半叶台湾平民生活的细节,其实同样取材的还有侯孝贤,只是各有各的风格,候导更喜欢留白。以及,杨德昌留给了观众值得思考的困惑。现在我已经不记得20年那会关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一一》的内容与情感,《麻将》也毫无印象。但是重温第一部却重新感悟到许多现实的无奈与人物的圆滑饱满。而其它作品同样是值得反复欣赏。
谨以此文纪念我最喜爱的台湾导演之一杨德昌先生。
敬请期待也不知道脑子在想啥的下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