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nge那点事
Hinge是北美DAU排名靠前的在线社交软件。
7月中那会我的Hinge季度会员到期,而我也早已取消了续订,彼时瞥见Hinge的会员价格又有上调——比起4月中那会,寻思看来Hinge还真是需求量巨大。但实际上大概在6月初我就弃用了Hinge,Hinge上我聊天的最后一个人对我说:
- 打字好麻烦
- 有时间出来聊呗
我很欣赏那个人,于是我很高兴地说:
- 我们可以约Chelsea Market
那是她的profile里写的最喜欢去的地方,恰好我也挺想去。顺便留下了微信。接着就再也没有了后续,于是很扫兴,恰好那会又开始飞速刷LeetCode,便再也没有咋看过Hinge:果然程序员的最终归宿只能是程序员论坛。(不是
我是抱着一种尝新的态度进驻的Hinge。老实说我并没有带着很强的要在上面dating或者找到对象的目标,对它也并没有任何预设,我的一个目的是想通过Hinge打开社交圈,接触象牙塔以外的人,观察在纽约的华人都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目标已经实现了。我见过了早期投资移民过来的护士,见到在曼音拉提琴的优雅,有帕森斯毕业做设计的时尚姐姐,还有几个武汉老乡,当然也有来自鸽大牛大的学生或者校友。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纽约生活的年轻人的背景比想象中要更加多元化。
但我还是发现,我并不喜欢Hinge的社交模式。我理想中的人与人的社交行为,是能够在日积月累的接触中细致地了解一个人的全貌,他们可能有独特的优点,也有令人不齿的缺点——人本来就是复杂的。而不是简单地【把人包装成产品】——有着一个光鲜亮丽的前端,把后端则封装起来,谁也不知道里面都是什么大杂烩。在刷Hinge的过程中,我或者抽象上的我们,仿佛是在光速浏览超市里的食品,我们看到一个人profile里的第一张照片,就会因为潜在的审美不搭而迅速划走,并在内心吐槽:
这女的什么审美
这男的也太自信了
接着我们看到其它介绍,或是爱好,或是日常,就像把食品从货架上取出,看看这款食品除了朝着走道的一面,其它面都印了些啥,例如检查能量、原料、食用期限。如果觉得OK,便点击interested,仿佛把商品送到收银台,再没有期限地等待着是否购买成功。其实我们并不知道食品的内容如何,但或许不同的人就是有人会喜欢包装,有人会喜欢内容。只是对我来说,我似乎并不喜欢这种通过外包装迅速识别人的方式。
它让我感觉到我在【标签化】、【抽象化】一个具体的、复杂的、有生命力的【人】,并且潜意识里就对这种包装进行了不尊重地评头论足。which is awful. 当然,我也是这么成为了商品被浏览着。我不得不去审视自己,绞尽脑汁修缮自己的profile,就像神父在Fleabag S2里说的那样。
更何况,我作为一个包装滑稽、不善修饰的人,所有被夸优质的内容:幽默也好,共情也罢,都在dating app上被挤压到没有伸展的空间。
我以为,身边圈子里的年轻人随着年龄增长,找对象变得越来越有选择性,甚至叫做挑剔,当然我也是。身边的圈子不够大,便付诸于互联网平台。诚然,Hinge打破了壁垒,让人有机会接触到社交圈以外的人,而且是有同样恋爱兴趣、恋爱状态的人。这种破圈来得很快,只要通过互联网APP就可以match到两个生活圈子完全不同,ins following零交集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它高频的match也增加了每一个人的【可替代性】。大体上,一个人能同时处理的社交关系是有限的,更何况dating app上的match,就是会挤压现实生活里可能本就丰富的圈子。除了所谓海王海后可以多线程操作,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罢。于是,我,或者抽象上的我们,很容易在match上新的更好的人以后,就弱化和不够好的人的交流兴趣:人就是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
我是一个十分E (extroverted)的人。我可以很容易打开和陌生人聊天的话匣子而并不感到尴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常常能让我提起对一个陌生人的兴趣,甚至可以持续地输出这种能量——所有的鼓励,幽默,创作分享等。我会收到不少来自match的人的夸赞:我发现你还蛮有趣的。但实际上,这种E是在【消耗自身的能量】。最初我以为,我可以多输出,可一旦这种输出稍微过载且没有收到正面的回应,我便发现我失去了这种持续输出的兴趣。得缓缓,不然就如同被无底洞吞噬。于是索性离开了这个平台。
说来我match上的人也不过十人上下。这些观察源自自己的主观臆测以及和朋友的相互交流,也有不少异性谈及对目的性极强约炮导向男的极度不齿。
每个人的dating app经历都是一则小故事,欢迎你也来分享。
敬请期待也不知道脑子在想啥的下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