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MBTI的一些看法


很久没有提笔写一些天马行空的随笔。我的解释是人只有在痛苦或者无聊的时候才会去思考一些抽象的问题,而在忙碌的时候则无暇顾及这些。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以及成长,有的人也许从来就没有思考的契机,也有的人长期驻扎于庙中冥想便可能会获得“道”的突破。


最早对MBTI的接触源自朋友介绍,微信聊天记录追溯到20年7月。比起恋爱或交友中采用星座作为玄学上的依赖,MBTI至少占了一点科学的优势。至少我不认为星座有任何科学依据,其本质只是出生月份的差异,而月份的差异在因果推断中更能被受教育程度所解释。于是星座更接近一种宗教与神学的范畴,而后者不受科学侵犯的边界在于不可被科学证伪,亦或是《三体》中那句“佛祖的存在是你不能够理解的存在”,对应的是外星文明“主”是以你能够理解的方式存在。


数学上,在我们做一个分类模型时,通常我们希望分类维度相互独立,在坐标轴上表现为相互正交,这样便能全面、不留遗漏地对一个群体进行划分。概率论上的严格相互独立在生活中当然难以达到,但尽可能的接近相互独立是一种科学原则,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族裔/国籍、性别、受教育程度对人类进行划分。那么我便可以获得【亚裔|中国|男性|硕士】的标签。而一个不够好的分类模型例如:我发现世界上的人可以被归结为三类,一种人乐于助人,第二种人不会开车,第三种人喜欢吃汉堡。(随便举了个奇怪的例子。


我认为MBTI其科学性来源于心理学理论及其衍生的分析产物。以及用四个重要维度对人的性格做划分是一个很高效、清晰的工具。更详细的一点的介绍可以从图中看到。



简单且不够准确的中文翻译是:

你是更加关注内部还是外部,便有了

Extroverted/Introverted  外向/内向


你是用哪种方式获取信息,便有了

Sensing/Intuition  意识/直觉


你喜欢用哪种方式做决策,便有了

Thinking/Feeling  思考/感受


你喜欢如何过你的外在生活,便有了

Judging/Perceiving  判断/感觉


至少在我所接触的受过一定教育的学生及年轻的打工人社群里,MBTI性格测试逐渐变得受欢迎,也取代了星座论。在我看来,其正面意义在于,当测试的受众很广时,作为一个破冰话题,我们能够极其迅速地了解一个新朋友的主要性格,进而达成一定共识、找到共同话题,并保持对不同性格态度的尊重。


MBTI也有助于建立自我认知,类似的话题会有很多文章帖子介绍。我的理解在于人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这个最重要地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过程中,MBTI作为一个简洁的工具梳理总结了过去孩提时代和求学时代的结果。接受了自己的性格特质及其合理性,而不至于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束缚。“我”(代指一个客观上的人,下同)可以坦然接受我是一个Introverted内向的人,而不必遵循父母教导里的“你要开朗一点”;“我”也可以接受我是一个Perceiving直觉依赖的人,而不必完全接受老师教诲中的“做事情一定要有规划”。


社会生活中的确存在一种主流的价值判断与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捷径,例如为人处世圆滑、多多结交世人、做事情条理清晰一类。长久的社会竞争压力便会趋使教育去引导一个人更符合社会规则。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能够包容多样的性格,追寻个体意义上的幸福也需要我们释放自己的天性。


下面说说我所不赞同的部分。首先是MBTI四个维度本身有一定的相关性,便不构成一个严谨的分类模型,其次无数研究也表明其结果并不具备robustness,难以复现,一个难以复现的实验通常不予承认,那么便缺乏科学性。


当然撇开这些不谈,我觉得MBTI更大的负面意义在于:清晰认识自我后的过分剖析与价值观引导。举个例子:“我”(代指一个客观上的人,下同)认识到“我”是INFP,所以“我”允许自己内向(Introverted)、不会逼迫自己去高频社交、不会认为内向是一种坏的毛病。但是同时也受制于标签本身,因为“我”是内向,所以“我”就应该是不擅长社交,“我”也不会让自己拥有任何变成“擅长社交”的可能性。


其负面意义显而易见,个体扼杀了其自身出现转变的可能性。而主观意义上的画地为牢,又限制了人自身探索性格广度的自由。人的确会有积重难返的弊端,我也认可人的底层性格难以改变的事实,常见的论据是,孩提时代十二年就受到某种教育,要想在三五年以内完全去除这种影响是很难实现的,更有可能是花费一生去修补某种缺失。


但是站在当下,作为一个年轻人,过去十几年已成定数,未来面对的是更多的十几年,以及更多的可能性。过去十八年可以作为一种印记,未来每一个十八年尺度也都可以成为一种印记。于是从十几年甚至更长的尺度上,人的性格发生变化与转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被自我贴上的标签束缚,则是在抹杀这种探索与自由的可能性。



在统计学与机器学习理论中,当我们想做一个好的分类模型时,我们希望我们的样本尽可能有差异性,而维度过高/feature过多则会削弱这种样本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开发的PCA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实现降维,保留最主要的信息,剔除不重要的维度。


MBTI的四个维度则像PCA提取出来的主成分,但我们没有科学依据证明这四个主成分的重要程度,它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那么重要,可能全面、也可能以偏概全。事实上,就像我最初提到的几个维度,例如国籍、文化、宗教、性别,其重要性未必就弱于MBTI的四个维度。更何况,人的个体本身具有复杂性,同样是E(Extroverted外向)的两个人的差异也许并不输于两个分别从属于E和I的个体的差异。


这便削弱了MBTI性格结果的可解释性。例如,我们相信ENFJ可能具有某种特质,可以作为一种标签概括一个人的性格,但这种概括的全面性、准确性会受到侵蚀。MBTI并不作为唯一正确且理性的分析工具与维度。


大概就是一些我对MBTI的一些十分理性的看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网上邻居 II - 坎昆 波士顿

网上邻居III - 宇宙探索指挥部

网上邻居 [增刊] - 失去时间感知的2024 & 完全平方年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