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我们在纽约 I - City Life 2.0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想到了觉得更有意思的标题,取自《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于是“网上邻居”系列就此告一段落。但因为新雇主仍然是 fully remote (远程办公) 的工作模式,在换到下一份工作前,还是可以作为一种网上邻居的生活状态。
MINI Cooper 从跋山涉水土老帽变成新泽西 (New Jersey /NJ) 本地车的第一步,是给它装上 EZPass —— EZPass 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的收费高速自动扣费工具 —— 进而带来高速公路自由,I-95,和 NJ Turnpike:这件事情的优先级要高于车险的更新、或者把车辆的注册 (Registration) 换到 NJ —— 不然在高度依赖收费高速的 NJ 和 NY,全靠人工服务会使出行体验和效率都大打折扣,更何况,通往纽约的隧道或桥也并没有人工服务。
于是每次进入高速收费站,路过自助收费通道,就能在前方的显示屏里看到一句充满欢喜的提示:
EZ
PASS
GO
对生活在美西的人来说,收费高速并不是一个常见甚至必要的服务;但对生活在美东东北地区的人,收费高速是家常便饭 —— 这无疑是给开车自由套上了一层枷锁,而这一声 GO 则暂时解开了这把枷锁,你被允许开上高速,并快速到达任何你感兴趣的地方 —— 去 East Brunswick 吃备受好评的中餐,去 NJ 深处进行羽毛球或者攀岩活动,去 Woodbury 逛东北部最大的奥特莱斯。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收费高速就有多么优质的服务水平,NJ 虎视眈眈的警车会迫使你不敢超过限速太多,而收费高速也并不代表路面就有多么的平整干净。此外,高速上数量有限又相隔甚远的收费站会意味着开错路的成本大大增加。美西或者 AZ 那般自由 85+ mph 在免费高速上驰骋的驾驶体验一去不复返。
高速只是你短暂避开新泽西城(Jersey City, NJ)烂透的城市道路的小憩 —— 那里坑坑洼洼,井盖和排水渠接二连三,还限速 25 mph。local 路上常常是一连串的 STOP Sign,时刻提醒着你停车、减速、礼让,再被身后暴躁又疲于奔波的司机鸣笛催促,甚至借道超车。
离开高速,再次穿过横跨十几个车道的收费站,又在前方的显示屏里看到
EZ
PASS
PAID
这很美国 —— 好的那么这位司机和 MINI Cooper,恭喜您完成使用了半小时我们优质的高速服务,现在,轮到你付款然后滚蛋了,回到你那坑坑洼洼,井盖和排水渠接二连三,还限速 25 mph,local 路上常常是一连串的 STOP Sign,时刻提醒着你停车、减速、礼让,再被身后暴躁又疲于奔波的司机鸣笛催促,甚至借道超车的 城市道路。
Vital LES, 一股盗梦空间或者星际穿越既视感
在《汉密尔顿》音乐剧里有这么一句台词 Everything is legal in New Jersey! 讽刺历史上的 New Jersey 有着更“灵活”的执法要求。
事实当然比一句讽刺更为复杂,至少在酒精的层面,似乎反而是 NJ 比河对岸的纽约有着更严格的管制。一条起源于 1962 年的州内法律限制了任何个人或实体不得拥有超过两张售卖酒精饮料的许可,这可愁坏了那些连锁超市。同样是常见的 Smirnoff Ice ,河对岸的纽约 Target 大摇大摆地在售卖,河这一侧 NJ 的 Target 则望而兴叹。在 AZ 习惯了逛完 Target 后顺几瓶酒回家的我遭遇了巨大的 culture shock。
一个周五下午,和 @詹总 搬完家具后外出觅食,天空突然下起大雨,躲雨的屋檐来自一个卖酒的小店,仿佛发现了宝藏般,原来酒精的售卖权尽掌握在小店手中。更有意思的是,尽管州内法律禁止在公共场所饮酒,但为了便于顾客的室外消遣,店员会用牛皮纸袋将酒瓶遮住,再配上吸管,带来非常滑稽的街头饮酒模式。
我仿佛看到了一句
EZ
PASS
GO
和 @詹总 一人顺走一瓶雪碧,就这么钻进还冒着雨的街头。雪碧很快被干完,我们走进 JSQ 的 PATH 地铁站,又迅速上头,列车前往 Grove Street。
EZ
PASS
PAID
Pride Month
Journal Square 是 Jersey City 的一个片区,简称 JSQ,似乎是和 Grove Street —— Jersey City 的市中心,还有 Newport —— Jersey City 的河景片区,共同构成纽约曼岛以西 [中国留学生和劳工移民群体] 的三块主要居住片区。这三块区域也是直达曼岛的 PATH 地铁的三个相邻地铁站名。其它片区则失去拥有姓名的权利(不是。
或许是太久没有挤过早高峰的地铁上班 —— 上一次可以追溯到 21 年上半年尚在上海实习的年头 —— 在正式并入新公司的第二天,我背着刚升级的小包,穿着投诚用的公司 swag,大口呼吸着清晨的空气,带着一丝终于有 office (写字楼) 可以去的兴奋,在密集的人群中挤入 JSQ 的 PATH 地铁站 —— 对我来说 8 点着实是有些早,但地铁站已经聚集大把早起赶工的牛马。
脑海中迅速闪过这样一个概念 —— 沙丁鱼罐头 —— 用来形容在地铁里挤作一团的乘客 —— 但想到其实我并未亲眼见过真正的沙丁鱼罐头,不如叫牛马罐头更有画面感 —— 地铁车厢就好比是罐头的铁皮,挤在罐头里的我们就是一团团牛马。最后,罐头被锚在一起成为一辆罐头车,由几只蒜泥猫开着,光速向曼岛驶去。
坐在地铁的一角,耳机从播客切换到音乐,在无信号的地方打开微信读书。面前大腹便便的金融男西装笔挺,背着毫不起眼的黑色工作书包。对面的中国女生着装 business casual,不动声色地划着手机,没有背上电脑。几周后,我还是很喜欢这般自由选择去 office 的工作模式。当我想去蹭公司免费的午饭时、当我想下班后逗留公司附近各种服装品牌的旗舰店时、当我想下班后和同事约 K Town 的饭时、当我想尝尝外边咖啡店的拿铁时。
只是我忽然意识到,对于那些需要每天 onsite 办公的人、每天单程一小时地铁通勤的人、或者上班需要 PATH 再转纽约 MTA 地铁的人,人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通勤中失去对生活节奏的感知的。而即使是在美西,单程开车好几十分钟若是还要堵车,带来的情绪和生命力消耗也大差不差。
而这是我的一种幸运,在 AZ 时是单程 13-18 分钟的无堵车开车,而且是 hybrid 一周三天 office 的模式,而 fully remote 后更是无需有通勤压力 —— 至少我以为,通勤所带来的精力消耗,要大于把同样多的时间放到工作中。
纽约的节奏是如此飞快。即使在开车时仍然保留慢悠悠踩油门和刹车的习惯,一旦使用上双腿,便还是情不自禁地迈开大步,毕竟在人均步行速度一公里十分钟的纽约,如果慢上一拍,你就错过了 50 米一个的人行红绿灯、错过了 5 分钟一班的早高峰 PATH。但也是这样的大步,让人能够在视线之内播放更多的纽约风景,和 @思羽 流连辗转五光十色风格不同的 bar,用力去享受更强烈的夏夜晚风。
一个周日在 Vital Brooklyn 攀岩到夜幕降临,白天的阳光和温暖舒适的和风已经离场:我仍会很喜欢这种运动到力竭后的惬意,和消耗卡路里后对碳水的无罪恶感放纵。和 @Lexie, @dy 一起来到附近的西安名吃,墙面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监管证书和告示,离桌边最近又最大的告示里,用黑红相间的颜色写着颇有中国人风格的标语:
你确定要外带扯面吗?
外带的扯面绝对没有新鲜出炉好吃!
因此,请您尽快享用面条!
请您尽快享用面条!
敬请期待下期
假装我们在纽约 II
我最近在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 by Dostoevsky)。与其说是对小说本身感兴趣,不如说是对小说受到的评价感兴趣。于是作为完美的打发地铁时光的长篇读物。
我最近在看...
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1994, by Ang Lee)。旦夕书店在纽约的公开展映。距离一刷有五年之久,已经全然忘记剧情内容。但仍然会觉得镜头语言,背景音乐,剧情都绝佳的电影。只是成为打工人后再看这部三十年前的台湾电影,依然觉得那时的台湾好开放。
伍迪·艾伦导演的《子弹横飞百老汇》(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 by Woody Allen)。众多有趣又讽刺的伍迪艾伦电影之一,不过这部里居然没有他本人出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