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之外的往事 - 回国记录2.0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我大概是需要回滚一点自己的操作系统版本,才能兼容回国探亲这样一款多年不会更新的游戏。每当你靠近这些 NPC,面前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接着便是他们开始重复一段一两年前你来到这里时已经听过的话。原来乡愁不仅是一款自己主动选择参与的游戏,游戏也以它不曾更新过版本的样貌迎接我的到来。


在美国又生活了近两年后回国 [VI - 回国记录],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震惊被再次放大。


Tiktok 上一位名叫 Khaby Lame 的非裔网红,人称面瘫哥,凭借一种无语又无奈的表情火爆互联网。而这个无语的表情,在我回国的每一个瞬间都贴在我的脸上。


味美香豆皮


你必须忽视那些在江汉路步行街举着一大块挂满“蒜鸟”玩偶的小贩,忍受不断发出的 “蒜鸟,蒜鸟,都不泳衣” 的声音。也不要试图去理解在单行道上掉头的奔驰车主;车是不会礼让行人的、司机只恨不得把行人创飞;而自己开车时偶尔充满怨气鸣出来的喇叭声,就像放了一个悄无声息的屁,眨眼就弥散开来,吹不起一点气流,不信你看广州 CBD 的那些高楼四周,弥漫的全是牛马的怨气 —— 你算老几。最后,仍然是无处不在的电话声把我淹没。


在美国这个把消费者保 (juan) 护 (yang) 的很好的地方,顾客已然习惯了做上帝,一边支付着高昂的隐形保险成本,一边享受着不爽就退的权利。小额商品全额退款,大件货物全面质保。更高的 ltv (lifetime value) 迫使每一种营销手段都伴随着可观的真金白银,而一旦打开国内手机 App,就会发现花里胡哨的界面里,藏着无数比 unsubscribe 还要小的按钮 —— 每一个按钮都在邀请你砍一刀 —— 水浒传级别的一刀,一顿操作猛如虎邀请好友无数后,你终于获得 5 元现金红包 —— 不到 1 美元,而纽约和新泽西的地铁票都是 3 美元的量级。


这个就叫专业 vs 然后由于我这个阅读速度过于快,当我意识到我读到了什么内容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在广州的 1200 书店里,我好似一个来批发市场采购的义乌服装店老板,已经手持两部手机的基础上,仍不断往手里塞进一个又一个形状各异的小手工艺品 —— 单纯是太久没有见到这种有意思又有文化的周边,不论哪种设计都紧紧抓住我的注意力 —— 不管是作为自家冰箱的装饰还是伴手礼都恰到好处,便迫不及待给各地的朋友们挨个准备这些小玩意。


手工艺品上刻着的是那些文艺十足的句子:

即时退出当代生活

又或者,

自由永远是最高价值


当然,被筛掉的物品里还会写

崩溃都在可控范围

或者是

我们这些废物是这样的

对社会有副作用


而作为代表着资产阶级的义乌老板,我带走了这些向往古典自由主义的青年,淘汰了对社会有副作用的崩溃废物。



广州1200书店


即使我一直很喜欢中国文化里的那种书生文艺气息,我想我骨子里肯定不是个正统的文艺青年 —— 如果正统的文艺青年是充斥着对社会与生活的控诉、对丧情绪的放纵,而只沉浸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话。而我不仅喜欢这些由文字点缀的精神氮泵,也同样喜欢我 Fidelity 账户里的纳斯达克与标普 500 的股票。


的确,我爱读文学向的东西 —— 那些由文字承载的小说故事,那些需要用想象力去构建的非虚构记录。但也喜欢研究人生规划与财商,哪怕只是看小红书上小而精的自媒体指点迷津。当我看到自己的财富与财商在投资中增长时,那种反馈也在不断自我激励。我以为,自己终究会走向一个更关注自身人生与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空有对社会的博爱或愤懑,却无力掌控自己人生的青年,更不用提在获得话语权后对世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从零开始的纽约生活]。


毕业二三年后,那些在国内工作的社交媒体好友们,微信常常已变成一个工作展览版,而对于留美的劳工移民来说,微信朋友圈和 Ins 早已是岁月静好的环球旅行时光。可联想到生活发展的多样性与,一时半会很难说的出,是谁的生活更充满激情。于是我愈发理解多年以前从前辈亲戚那学来的道理: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下限会更高,但在国内发展的上限与广度也远超安稳做劳工移民的老中的想象。一方面,是金子当然到哪里都会发光,而另一方面,也是环境里的萝卜坑造就了萝卜。


H-1B 签证终归只是在给资本打工。而在国内,看到满大街的人,在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长时间沉浸在手机所带来的刺激里,替人感到可怜的同时,又很难不承认,这大把的人身上的注意力与时间,都是资本用来榨取的价值,而既然资本可以榨取,我为什么不去成为这个资本 —— 因为十年后,就算我不去成为资本,也会有同龄的其他人成为资本。


武汉站


人生意义的最顶层追求,终归是落到自我实现与个人价值,进而伴随着在某一方面


成为一很牛逼的人。而成为一个牛逼的人或许并不需要成为人上人,但成为人上却人会带来一种自己也成为了很牛逼的人的错觉。在这个逻辑链条上,自我价值实现和成为人上人一拍即合 —— 而国内人口众多,简直就像是人上人的天然培养基。中国也是个极其很适合人上人生活的地方,也难怪大家都在爬这座天梯。


我也曾被一种二极管言论所约束,以为似乎只有最快速地留美拿到绿卡,才是成功人士的标杆,对这种高度单一成功路径的依赖,让每一次的偏离都好像背负了更多的挫败。现在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做题家的诅咒,而越是在华师一这样的超级中学里走出来的人 [毕业六年的回望——华师一给我们带来的什么],反而越容易遭受这种诅咒。回国最大的感受,依旧是看到了人生更加广阔的可能: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句话还在耳边作响。


回美国的前一天,在火车站检票口告别父母,在前往北京的高铁上,戴上耳机,点上一首摇滚中的摇滚 Barely Legal,悦动的电吉他和架子鼓声给脱水的三体人迅速注入活力。


操作系统回到最新版本。



敬请期待下期


假装我们在纽约 III




我最近在读...

New Yorkers, A City and its People in our Time, by Craig Taylor. 一本关于作者在纽约遇到的各种各样人的真实故事合集。这次回到纽约后,明显感觉向外的生活环境探索兴趣减弱,而转变为更多的对内的、对人的探索。纽约成为了一个生活的载体,而不是生活的主体。



我最近在看...

杨德昌导演的《一一》(Yi yi: A One and A Two, by Edward Yang, 2000),在 Lincoln Center 二刷。比起 5 年前本科刚毕业时看多了很多感触,面对电影里讲述的 NJ 的无奈之感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

席琳·宋导演的《过往人生》(Past lives, by Celine Song, 2023)。单纯是冲着一代移民、恋爱与家庭的剧本去看,但并没有觉得电影所传达的情感足够触动,想着要是电影能拍的节奏再慢一点再长一点就好了。



我最近在听...

社交媒体和AI让我们更孤独了吗?|新闻实验室50

谈论AI的播客太多,这一期提到一个很新颖的点是,AI 生成的内容会让人类的语言更加趋近同质化,而语言的边界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的。



彩蛋

Leo & Leona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网上邻居 II - 坎昆 波士顿

网上邻居III - 宇宙探索指挥部

网上邻居IV - 凤凰城,亚利桑那与大峡谷之州